一、政策引领:数字化转型跃升为国家战略核心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被明确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被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报告不仅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与设备更新工程的并列推进,更强调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的深度融合。这释放出三大重要信号:
1.技术融合:大模型、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工具,而是成为嵌入生产全流程的新型基础设施。2.普惠导向:通过培育数字化服务商、建立中小企业支持体系,力求破解“大企业用得起,小企业用不上”的困境。
3.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转向产业链协同,构建智能终端、算力集群与数据要素联动的数字生态。
二、技术革新:数字技术重塑制造业逻辑
1.大模型:从辅助到决策
以国产DeepSeek大模型为例,它利用多模态数据融合能力,正在颠覆传统生产模式。例如,中控技术基于DeepSeek开发的质检系统,对汽车零部件缺陷的检测准确率达99.5%,远超人工水平;某化工企业接入大模型后,设备故障预警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维护成本下降60%。
2.工业互联网:打破数据孤岛
报告强调“扩大5G规模化应用”,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
3.算力网络:数据流动创造价值
“东数西算”工程的加速推进,使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初具规模。例如,宁夏中卫数据中心集群为长三角制造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使AI模型训练效率提升40%。
三、企业转型:三条路径加速前行
1.生产流程再造
智能工厂升级:某车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线虚拟调试,新车量产准备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8个月;某钢铁企业利用AI优化高炉参数,吨钢能耗降低15%,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2.供应链智能协同
动态库存管理:某集团通过数字化系统,将库存周转率从50天降至35天,释放流动资金超20亿元;某车企搭建供应商协同平台,疫情期间零部件短缺预警响应速度提升3倍。
3.产品与服务创新
智能终端爆发:报告点名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2024年1-2月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突破40%,小米SU7上市首周订单破10万。
4.服务型制造:
三一重工基于设备联网数据,推出“挖掘机指数”服务,帮助客户优化施工方案,衍生服务收入占比超30%。
四、未来挑战:跨越数字化深水区
1.数据安全与治理
企业需建立数据分级保护机制,探索“数据不出厂”的联邦学习模式。例如,宁德时代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可追溯,满足欧盟碳关税要求。
2.人才与组织转型
报告提出“培育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企业需构建“技术+业务”复合型团队。例如,格力电器成立数字科技公司,内部孵化200多个数字化项目,培养超500名“数字工匠”。
3.中小企业普惠赋能
政府通过“标准提升行动”降低转型门槛,如浙江推出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已服务超5万家中小微企业。
五、数字化转型—生存革命
政府工作报告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动能焕新升级”的核心引擎。对企业而言,这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卓越级智能工厂在提质增效降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代表了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