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未来工厂:零碳与超级能效创建之路

来源:政辰科技 发表时间:2025-09-29 15:37:09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绿色化、低碳化已成为企业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和《超级能效工厂评价导则》两项团体标准的落地为企业明确了从被动减排主动创标的转型路径。

      创建零碳工厂和超级能效工厂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阶段的准备:

一、创建前的准备工作

顶层设计与战略:获得公司最高管理层的明确支持和资源授权是成功的关键。成立跨部门的专项工作组,涵盖生产、设备、能源、财务、行政等部门,并明确指定负责人。

现状摸底与评估:进行全面细致的能源审计,识别主要能耗设备、关键环节及能源浪费点,这是构建“超级能效工厂”的坚实基础。依据ISO14064PAS2060等国际标准,对工厂边界内的直接排放(范围1)、间接排放(范围2)以及重要的间接排放(范围3,如原材料运输、产品使用等)进行全面盘查。这是打造“零碳工厂”的重要前提。

标准解读与差距分析:深入学习《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和《超级能效工厂评价导则》,将工厂现状与标准要求逐条对比,精准识别存在的差距和短板。

体系建立与平台建设:建立并有效运行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和碳管理体系,建设能碳管理中心,这是标准中的核心要求,确保节能降碳工作持续、规范地进行。

二.哪些企业适合创建?

零碳工厂的典型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家电、纺织、机械行业等轻工业领域。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耗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赖电力作为核心能源来源,生产过程碳排放较低。企业通过建设屋顶或地面光伏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并结合能碳管理中心实时监控和优化能源使用及碳足迹。这种配置不仅降低了碳排放抵消的额外成本,还提升了能源效率,因此在轻工业中创建零碳工厂更容易实现成功,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

超级能效工厂的典型行业则覆盖烧碱、纯碱、电石、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炼铁、电解铝等高能耗重工业领域。这些行业受到国家或国际能效标准的严格约束,要求企业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建设大规模光伏电站补充清洁电力,并整合能碳管理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综合措施简化了合规流程,减少了运营阻力,使得在这些行业中创建超级能效工厂更容易取得成功,并推动行业整体绿色转型。

三、创建过程中应满足的条件与注意事项

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申报要求及标准导向,两类工厂的适配企业设有明确门槛。

1、零碳工厂

申报企业需为已获评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的企业。

1)管理体系要求

需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和碳管理体系,明确碳减排责任部门及流程。需建立能源和碳排放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统计分析及减排目标追踪。

2)自主减排

建筑应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优先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主要用能设备须达到1级能效标准,老旧高能耗设备应制定淘汰更新计划。给排水系统应采用变频供水等节能工艺,暖通空调应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必须使用空调时,须采用高效设备并严格控制运行参数。优先通过工艺优化、清洁能源替代(如绿电交易、光伏屋顶)以实现自主减排。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并形成报告,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并获得第三方认证。

3)碳抵消

在完成自主减排的基础上,剩余排放量可借助边界内自主开发项目、边界外自主建设项目、购买绿电或绿证,以及边界外购入的碳信用、碳配额予以抵消。

2、超级能效工厂

申报企业需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独立法人单位,且已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或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称号。

1能效标杆要求

单位产品能耗需同时满足两项标准:一是优于国家或行业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值,二是达到《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中的标杆水平。

2)工艺技术装备

工艺能效水平通过持续的工艺优化和技术升级逐年稳步提升;成功建成并全面运营了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实现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智能管理;所有设备均采用先进的集中控制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远程监控和自动调节,大幅提升了运行效率;建设有大型光伏电站,为生产设施提供稳定、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有效降低整体能耗;为确保能源高效利用,主要用能设备必须全部达到国家1级能效标准,并严格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落后工艺、设备及产品,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合规性。

3)市场竞争力

提高研发人员比例,提高研发投入比例,获得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所有权,主导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建设。

提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等,主导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牵头国家级或省级科技项目,具备显著行业带动能力,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