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2022年1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主席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2025年7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别国的政策如何调整,中国都会坚定地推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外,推动双碳工作是中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对内,中国面临着长期以来的资源约束问题、能源安全问题和高碳产业发展不可持续亟待转型的突出问题。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表象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环境问题;核心是对我国的能源系统进行根本性变革,解决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问题;本质是解决发展问题,双碳工作促进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政策体系已经完善,标准规范逐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
2025年9月22日,将迎来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启了中国双碳“1+N”政策体系建设的序幕。
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8月国务院连续发布《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近5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牵头下,从中央到地方,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南方针,涵盖碳市场、碳足迹管理、绿色金融、绿色标准等政策工具,形成了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效、协调有序的政策体系,为推进“双碳”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目前国家双碳政策体系已经完善,标准规范逐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入了更全面也更具体的实质性阶段。
三、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是极具挑战性的系统性工程,标志着绿色转型工作有了先进可靠的技术基础
2025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引起了社会上高度关注。关于零碳园区的重要意义,没有比这场发布会上说的更明白了。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我国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已逐步走向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零碳园区,标志着我国绿色转型进程正在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标准创新迈进。这项工作具有五方面意义,或者说要进行五方面探索:
一是加快能源绿色转型。综合采用绿电直连直供、需求侧管理、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利用清洁低碳热能资源等方式,为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探索新路径。
二是引导产业深度脱碳。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推动区域间形成合理分工和良性循环。
四是适应绿色贸易规则。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精准定位关键环节,有针对性优化工艺、改良装备,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竞争力”。
五是打造零碳示范样板。通过园区层面的“零碳细胞”探索实践,为碳中和阶段全面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还设置了5项引导性指标,分别是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每一项指标都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地方、园区、企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阶段,科学确定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有保障,一定要避免盲目决策、贪大求全、大干快上的误区。
四、步入“十五五”,绿色低碳转型这些要点方向需把握
(一)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会更加丰富。
(二)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政策加快逐一落地。在2030年碳达峰前,会加强管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温室气体重点排放行业和单位不得不采取更大措施进行节能降碳工作,省市政府部门开展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和碳排放预算管理工作。市场将形成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新机制,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签)和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工作将会拓展到更多领域。
(三)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重点解决风光要稳、系统要强、市场要大、用电灵活、绿电直连和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的问题。
(四)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加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以及探索人工智能在节能降碳领域的场景应用。
(五)高标准打造零碳示范样板,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超级(极致)能效工厂以及其他零碳标杆示范企业或项目开始重点创建。